本期重點內容
現代商學教育缺失的一環(上)
傳統社會的菁英
倉鼠輪裡的老鼠
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投資的海市蜃樓
貨幣供給急速上升的實例(下)
資產價格出現泡沫時,貨幣還可能增發
金錢到底是什麼?
現代商學教育缺失的一環
蘇富比(Sotheby’s )是全球最知名的藝術品拍賣公司,Tad Smith 是該公司 2015~2019 年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 2014 年 2 月至 2015 年 3 月間,Tad Smith 擔任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Madison Square Garden)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當年的下半年為公司實現淨利潤翻倍,可謂績效斐然。目前,Tad Smith 是紐約大學商學院財務金融系的教授。
Tad Smith 最近接受了一位比特幣 YouTuber 長達 1.5 小時的訪問(🔗 如下),本來以為只是探討他對比特幣的看法。沒想到 Tad Smith 在訪談中講述了自己從少年到目前的人生經歷,不僅代表了一個人奮鬥的歷程,也代表了一個世代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充滿了人生智慧,也令人深思。由於 Tad 與我於同一年大學畢業,看了之後更是有感而發。
Interview with Ex-Sotheby's CEO Tad Smith
Tad Smith 的人生軌跡與一般公認的菁英份子或社會所謂的成功人士再符合不過,年輕的時候進入了美國長春藤名校普林斯敦就讀,之後又獲得了哈佛大學的 MBA 學位,畢業後加入了華爾街工作,之後成為全球知名企業的高級主管。
即使進入了全球最好的商學院,獲得最好的商學教育,Tad Smith 卻認為現代的商學教育教導學生了解什麼是銀行體系的運作,金錢如何從銀行和聯準會體系產生,但卻沒有教導學生「金錢到底是什麼?」
「金錢到底是什麼?」這是現代商學教育缺失的一環,卻是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課題。不了解「金錢到底是什麼」的結果,可能使我們在現代工作的「倉鼠輪」(hamster wheel)中拼命奔跑,而渾然不知為什麼自己雖然努力工作,但還是覺得生活壓力龐大。更糟糕的是,由於職務的升遷,還可能覺得自己的人生在超前,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而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甚至影響了健康。這些不僅是 Tad Smith 的人生體悟,相信也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
Tad Smith 述說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提出了與傳統想法不同的概念,告訴了年輕人現代人生活的真相。今天,我們藉 Tad Smith 的人生經歷與個人智慧成立了「金錢到底是什麼?」的專欄,一方面闡述「金錢到底是什麼?」背後的意義,一方面帶您進入現代貨幣體系的運作,並將過去發表九篇有關比特幣文章也收錄進來,未來以系列文章登出。
傳統社會的菁英
1965 年,Tad Smith 出生於 Denver,年輕的時候進入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後來拿到哈佛大學 MBA 學位,進入了華爾街工作。看到這裡,所有人一定認為 Tad Smith 少年有成,人生一帆風順。但是,如果 Tad Smith 不說出來,沒有人會知道他生活的另一面。
Tad Smith 在單親家庭與母親在 Denver 長大,家裡完全沒有能力負擔常春藤名校的學費,也拿不到助學補助。在讀普林斯頓大學四年期間的學費,幾乎完全依靠舉債來支應。除了母親去借錢以外,自己也必須靠巨額的信用卡債來繳學費。1987 年,Tad 大學畢業,身上已經背負了大量的信用卡負債。到了 1990 年,Tad 申請到了哈佛商學院就讀 MBA,當時,就讀普林斯頓的學生貸款還沒有還完,哈佛大學借給了他 96,000 美元,讓他能夠順利就學。Tad 自己把這段期間累積的借款形容為對自己早期職業生涯的買斷(槓桿收購)。Tad 提到,如果換成在今天,他將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主要的原因在於:
在今天,負債的「機會成本」在提高,因為負債而喪失的機會太多。
在未來的幾十年,以傳統精英教育獲得收入的「相對價值」在降低。
Tad 的觀點與他的個人經歷以及美國的環境有關,一方面,美國的學費昂貴,而舉債成本的確太高,Tad 於 1987 年大學畢業還在償還高達 21% 的信用卡負債。另一方面,當時的常春藤名校畢業生比今天值錢。在收入前景並沒有增加太多,而資產的價格卻大幅上漲的今天(也就是收入的「相對價值」在降低),因為付出昂貴的學費而造成大量負債的結果,可能比當年更為嚴峻。
但是,Tad 並沒有抹煞學校教育的價值。他認為,如果今天還要花同樣的金錢獲得高等大學教育,應該從自己想要學習這門知識作為出發點,而不是從未來可能得到的財務回報作為考慮,因為收入的前景已經不如當年。Tad 另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即使畢業於全球最好的商學院,但是,
傳統的商學教育並沒有真正教他深入了解「金錢到底是什麼?」(What Money Really Is?)
他提到,學校教導了什麼是銀行體系,教導了錢如何由銀行發放貸款和聯準會創造貨幣中被產生出來,學生可以對銀行系統的運作有一個良好的理解,但對於「錢如何保存價值」卻完全沒有探討;對於「金錢到底是什麼」的課題,完全沒有提及。
倉鼠輪裡的老鼠
名校畢業的 Tad,先是到了華爾街上班,開啟了與多數人相同的人生路徑:工作、結婚、買房、生子,然後更努力的工作。已經負債的 Tad,結婚後因為妻子繼承了祖父一筆 6 位數的遺產,Tad 和妻子舉借了房貸,夫妻倆在紐約的郊區買了房子,Tad 的負債繼續增加。
隨著第一個小孩的誕生,第二個小孩的來臨,家庭的費用不斷上升。雖然,隨著職位的提升,薪水也不斷提升,但是,年齡的增長也讓人覺得應該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而住在紐約的郊區,家庭也需要二輛車,對於 Tad 的人生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費用。
Tad 發現自己雖然在華爾街工作,收入遠遠高於一般人,但卻始終覺得收入跟不上支出。不斷上升的生活費用,讓自己在財務上一直在追趕,必須要工作很多年,才有可能還完貸款,而且不容易有存款。
Tad 形容,自己就是「倉鼠輪」裡的那隻老鼠。
看到這裡,不禁想到自己在總部位於華爾街的兩家銀行工作了近 20 年,也經歷了類似社會情況的變化。經過多年的職業生涯,看到了眾多的「千萬月光族」。在台灣,千萬年薪族群的特徵通常是:年齡在 45 歲以上,已經成立家庭,而且有小孩,而且普遍把小孩送到國外,或就讀國際學校。也就是說,在扣除 40% 的所得稅(表一),繳完房貸之後,還要支應小孩高額的教育費用。如果再要求良好的生活品質,每年要出國一到二次,即使年薪千萬,在稅負、房貸、學費、旅遊與維持生活品質的各項費用下,成為月光族就一點也不奇怪。
表一 台灣累進的所得稅率
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當主持人問到,如果今天讓 Tad 再做出一個「有意識」(conscious)的決定,他會怎麼做,Tad 的答案也只有在公司職場打滾多年的人才能給出來。Tad 這樣說:
他沒有想到的是,進入了「倉鼠輪」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為了支付各種費用,自己試著賺更多的錢,生活充滿了壓力,龐大的心理壓力接踵而來,甚至對健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接下來,Tad 提到了一個誠實而深刻的洞見。Tad 說,他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有任何問題,甚至還覺得自己的人生在超前,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
Tad 說到,他依然擁有一個不錯的人生,不過以他目前的知識,他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Tad 的答案發人深省,幾乎可以說是現代人共同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也誠實的面對自己,我們也會發現:
任何人進入倉鼠輪之後,可能都不會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只是不斷的往前奔跑。
從任何的角度來衡量,Tad 都是傳統社會上的精英份子,職場上的成功人士,擁有良好的學歷與高薪的工作。但是,因為求學、結婚、生子、買房以及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準,Tad 背負了龐大的貸款,結果只能大半生不斷繼續的工作。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發現,以今天台北的房價和平均收入來看,這何嘗不是今天多數人的人生寫照。美國的經濟環境雖然與台灣不盡相同,但是,Tad 認為,如果考慮每年產生的費用和稅費,在美國房地產已經不是一個好的投資。Tad 甚至認為,當初賣掉妻子的投資組合,背負龐大的負債去買紐約市郊的房子,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今天的 Tad 雖然還在紐約上班,但是,已經賣掉了紐約的房子,和妻子在佛羅里達置產,在紐約則以租房的方式繼續工作。Tad 以自己人生的經驗給出的建議是,
不需要在住房上花費太高的金額,
把不必要的支出節省下來,降低負債,
把多餘的資金用來進行投資。
投資的海市蜃樓
這個時候主持人提到,在今天,存錢已經沒有用(saving is impossible),今天的年輕人可以說是甚至被迫進行投資。Tad 回應,和 30 年前不一樣的是,收入已經跟不上資產價格的增長,今天年輕世代的人生有較陡的斜坡要爬行,有資產和沒有資產的差別巨大。接下來,Tad 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
身為紐約大學商學院金融系教授,Tad 提到,投資的海市蜃樓是,一般人認為只要好好學習投資,就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投資人。 Tad 說,以他的經驗來看,這並不容易達到。
「即使一般投資人做好了功課,進行了研究,這並不代表已經擁有足夠的知識的和心理的支撐力量能夠做到,在價格下跌的時候不賣出,甚至還要買進;能夠不隨便進行交易,以避免摧毁價值」。Tad 說:
投資最困難的部份,不在於瞭解如何投資,而在於精神上的紀律(mental discipline)。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克服高度的價格波動,更為困難的事情。
Tad 提到,根據 JPMorgan 的統計, S&P 500 指數雖然在 2024 增長了 23.3%,但一般投資人平均的報酬率卻只有 9.8%(表二)。即使在股市表現最好的年份,投資人也不見得跟得上,這是令投資人相當沮喪的一件事。
表二 一般投資人 2024 年的平均報酬率
這時候,我們隱約看到,在精英如過江之鯽的華爾街,為什麼是遠在 Omaha 的巴菲特以每年不到 20% 的報酬率成為大家口中的股神。多年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和選股方式已經被反覆研究,但是方法和知識的瞭解是一回事,精神上的紀律是另一回事。
但是,主持人進一步提到,這個世界無論如何都充滿了風險,Tad 提出,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不採取任何行動的本身往往就是最大的風險,換句話說,不投資的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主持人接著問,為什麼 Tad 也對比特幣感興趣。由於 Tad Smith 曾經擔任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 Sotheby's 的總裁,經手過大量的藝術品買賣,從 Tad Smith 的觀點來看比特幣,我們得到另一種看法。
很多人說,比特幣不會產生現金流,沒有內涵價值。 Tad Smith 的說法是,對他而言,他清楚的看到一個具有顛覆性科技的程式碼(可以說是數位貨幣或是數位資本)就像畢卡索的畫只是一個畫框、一幅油畫一樣,雖然沒有產生現金流,但依然具有價值。Tad 甚至認為,比特幣猶如從天而降,即使是藝術品,長久下來也很少能夠產生同樣的報酬率。
主持人說,一般人不明白的是,今天我們所處的貨幣系統,自然而然會造成貨幣的貶值,即使追上 S&P 500 的 報酬率,也僅僅代表保持了貨幣的購買力。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今天的貨幣系統,會自然而然造成貨幣的貶值?